基础医学论文_颈椎钩椎关节的基础与临床应用解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颈椎钩椎关节与颈椎病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1 “钩椎关节”概念的提出
2 钩椎关节的解剖毗邻
3 钩椎关节的发育学说
4 钩椎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5 钩椎关节与颈椎病的关系
6 钩椎关节病变的诊断依据
7 钩椎关节病变的治疗
8 展望
9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颈椎钩突的增龄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颈椎钩突与椎动脉的位置关系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Micro-CT在颈椎钩突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钩椎关节及相关结构的有限元对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目的:利用影像学、Micro-CT和有限元分析等对颈椎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内部显微结构进行观测,以发现钩椎关节及钩突显微结构随年龄、椎序增长的发育规律和变化特点。通过研究钩突骨小梁结构以及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钩椎关节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CT扫描脊柱颈段后通过三维重建手段测量颈椎钩突和钩突与椎动脉位置关系的相关结构参数;2.利用Micro-CT对颈椎骨标本进行完整扫描,以观测钩突内部骨小梁的排布规律及形态特点;3.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颅底、颈椎、间盘及韧带等进行三维建模,从正常颈椎到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等六种工况下观测钩椎关节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1.钩突长、高、宽等随椎序递增呈渐增趋势,随年龄增长也呈递增趋势,在侧别和性别间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双侧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和钩突-横突孔间距随椎序递增呈渐增趋势,但随年龄增长其变化不明显,总体呈波浪状,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钩突夹角约130°,其随椎序、年龄的递增变化不明显;钩突矢状角约15°,其随椎序、年龄的递增呈波浪状;神经管前后径、椎间孔面积随椎序递增和年龄增长总体变化不显著,椎间孔面积男性大于女性;椎间隙前高、椎间隙后高随椎序递增呈缓递增趋势,而随年龄增长则缓慢递减。2.钩突尖与椎动脉间距随椎序增加总体呈“V”型,而随年龄增长则呈缓递增;椎弓根最大横倾角随椎序增加总体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则呈缓递减;椎弓根最小横倾角随椎序增加总体呈递减趋势,随年龄增长则不显著;椎弓根横倾角范围随椎序增加总体呈缓递增趋势;椎弓根宽总体随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随年龄增长呈缓递增。3.钩突骨小梁的排布规律与椎体内相一致,冠状面多呈纵行走形,其骨小梁直接与椎体内相延续,三维重建后见钩突内骨小梁纵横交错,与椎体内排布相一致;钩突骨小梁相关参数TV、BV、BS、BS/BV、BV/TV、BS/TV、Tb.Th、Tb.N、Tb.Sp、Eu.N、Conn、DA 和 SMI 除个别外大多在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钩突骨小梁各形态计量学参数不同椎序间比较,仅在TV、BV、BS、BV/TV、BS/TV、Eu.N、Conn和SMI的个别椎序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是C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正常颈椎、左侧切除钩突50%、100%和双侧切除钩突100%后颈椎4组模型组相关结构受力特点中,钩突应力和位移值无论在何种运动工况下,随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最大均位于C5;正常组应力值仅在左、右侧屈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位移值则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间有差异(P<0.05);模型组1的应力值仅在C5前屈、后伸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屈中各椎侧别间均有差异(P<0.05),模型组2的应力值在所有工况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3的应力值各椎在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工况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位移值在后三种模型组中无论何种工况下均无差异(P>0.05);椎序组间比较C5与C3、C4、C6、C7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1、2和3间在某些工况下有差异(P<0.05)。关节突的应力和位移值在4组模型中无论在何种工况下随椎序增加均呈尖峰状,峰值正常组位于C
上一篇: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论文_《解剖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