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学研究

从词源角度详论解剖学名词的理解与讲授

引言

名词、术语是学习一门学问的基础。对名称和术语含义的理解,对于掌握一门学问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名词和术语的命名由来,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其缘由,而非随机赋予的符号。明了它们的命名由来和所用字词的本意及引申义将对理解和记忆名词裨益良多。然而,人体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不易理解的生僻术语,已有的教科书和学习材料中,很少见到对这些术语命名缘由进行阐释,这是人体解剖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少数学术论文曾尝试从文字学的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1],但偏重于理念的提出,就直接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而言,尚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同学,知识水平和时间都很有限,自行探索文字学角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不太可行。网上可查到的公开课中,也罕有与这方面相关的教授内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真实教学活动经验,从词源、词义角度全面地总结了人体解剖学中生僻术语的理解和记忆方法。分享给医学生和同专业教师们,旨在减少医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陌生感、排斥感、失败感,缓解畏难情绪,并增加教师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的学术性、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生僻术语词源含义及相关联的名词区别与联系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生僻术语词源及含义

现代人体解剖学起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开始,故不少人体解剖学术语来源于西方文化,如剑突(详见下文)。此外,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语境,也为现代解剖学中文名词和术语贡献了一定的比例,如幽门(详见下文)。因此,我们在这部分也包括从中西方两种来源进行阐述。

1.从术语的西方文化起源的角度理解和记忆

1.1 寰椎(atlas),出自希腊神话,泰坦巨神阿特拉斯被宙斯降罪,他用双肩支撑苍天。教师就可以这样讲述:寰椎就像一个支撑物,上撑头颅,下续躯干。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助于同学们的理解与记忆。

1.2 骶骨(sacrum),西方文化中,骶骨是神圣的象征,中世纪欧洲人认为骶骨布满的孔洞(骶前、后孔等)似神父中的香炉,它又位于生殖器官附近,被认为是人类精髓的宝库,在创造新生命中不可或缺[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及此义,可拓展同学们知识面与思维,增强对骶骨外形的印象与兴趣。

1.3 剑突(xiphoid process),来源于古罗马角斗士使用的青铜剑,它分为剑柄、剑体和剑突,胸骨的三部分的形态,恰如剑的这三部分,故依次命名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教师在教授时可以讲述这一命名渊源,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兴趣盎然、记忆清楚而持久。

1.4 又如缝匠肌,来自拉丁语的缝匠,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工作时的裁缝交叉双腿,为维持这个姿势,就需收缩缝匠肌。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让同学们知道一个解剖学名词的命名,是可以来自生活。了解了词源后,学生在考试时,想必就不易写成缝纫肌。

1.5 空肠(jejumnum),西方学者在命名它时,认为人体死后,此段肠常是空的。

1.6 奇静脉(azygos vein),因为没有与胸主动脉伴行的静脉干,所以胸部的静脉血注入特殊的静脉中,故称奇静脉。也有资料认为是不对称的、单一的静脉干,其实这不符合azygos一词的本意,而且这种解释不如前者合理,因为体内不对称、单一的静脉干有很多,如肝门静脉。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们奇静脉中的奇是特殊、奇怪的意思,让同学来思考为什么特殊,启发学生思考后,接着讲解其走行特点。这样的讲述方式会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来,培养探究式思维。

1.7 疑核(nucleus ambiguus),因为刚开始发现这个脑神经核时,搞不清楚它的作用,比较疑惑,就叫疑核。同学们知道词源后就可以准确记忆,不会把疑核与其他的神经核混淆。迷走神经、内耳迷路,因结构复杂而得名,也可类比记忆。

1.8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sympathetic词义为协同的、共鸣的。交感神经而得名,因为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复杂,相互联系十分紧密,无论中枢部还是外周部均相互交织成复杂的网络,在发挥功能时,也常常整体联动,作用于几乎整个机体的全部系统和器官。教师再把词义和功能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必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1.9 头静脉(cephalic vein)与贵要静脉(basilica vein),这两个名词,迄今为止,尚无公开资料说明其得名缘由,从字面理解,cephalic含义为“头部的”,basilica含义为“尊贵的”“皇室的”,均无法解释相应的静脉结构,而且“头静脉”的名词还经常让学生们误以为该结构与头颅部有关。教师可将这两个名词的命名之谜讲给学生,并强调,头静脉仅位于上肢,与头颅无关,贵要静脉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浅静脉,也不具有特殊的“贵要”之处。

上一篇:高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肺信息化教学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

Top